早在1938年Brain认为由空间定位觉障碍产生的运动幻觉或错觉称为眩晕(Vertigo)。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走向感觉障碍,临床分前庭系统性和非前庭系统性,以突发性、间歇性的外物或(和)自身按一定方向旋转、翻滚、浮沉或漂移感为主症,多于头位变动和睁眼时加重,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可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使用利复方川芎胶囊与利多卡因治疗眩晕共57例,疗效满意,并与传统中成药复方丹参注射液作以下临床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2003年2月~2004年3月我院收治眩晕的住院病人57例,男28例,女29例;年龄36~62岁,平均49±3.7岁。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对照组25例,男13例,女12例。病程1~6天,均有自身不稳,视物旋转、恶心呕吐;12例伴有耳鸣;10例伴有胸闷。上述症状均在体位变化及睁眼时加重,保持原体位不动及闭眼时可缓解。病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1例,梅尼埃病27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9例。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异常。两组的病因、年龄、性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1)一般治疗:入院后均嘱其卧床休息,避免声光刺激,给以疾病健康教育,消除病人恐惧心理,解除顾虑。(2)药物治疗:治疗组用5%葡萄糖250ml加利多卡因1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7天;复方川芎胶囊4粒口服,每日3次,连用15~30天。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5~7天;复方丹参片3片口服,每日3次,连服15~30天。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行常规化验,测血压及心率。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 显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一切活动不受影响;有效:眩晕及伴随主要症状明显减轻,偶有体位改变时出现眩晕症状;无效:眩晕及伴随症状同治疗前无变化。
      2.2 结果 两组疗效对照,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6%,显效率65.6%。对照组总有效率76%,显效率52%。见表1。经Ridit分析Ridit95%可信区间治疗组为0.5,对照组为0.249~0.423,两组无重叠(P<0.05)。
      表1 两组治疗眩晕的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人体在空间中的静态或动态自身定向、平衡和动作上的协调,主要通过视觉、深感觉、前庭觉和小脑系统等功能的通力合作,并在大脑皮质的统一协调下完成的。其中又以内耳迷路的前庭和半规管神经系统最为重要,其功能一旦受损且超过了人体自身的代偿功能,将出现眩晕症状。眩晕是机体对空间关系的走向感觉障碍,临床分前庭系统性和非前庭系统性。发作时常有自身不稳、视物旋转感,不敢活动,不敢睁眼,伴有恶心、呕吐及胸闷、心慌、出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

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梅尼埃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眼源性、心源性等引起有关部位供血障碍、血管痉挛,引起迷路动脉痉挛,继而使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导致内淋巴腔扩大及内耳末梢器缺氧、变性等病理变化。

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化合物,可通过血脑屏障,对兴奋性增高的神经活动有抑制作用,并能扩张内耳动脉、静脉及淋巴管,增加其灌注量,消除迷路水肿,降低内淋巴系压力,改善内耳微循环及前庭感受器的功能,消除缺血缺氧状态。利多卡因还能稳定细胞膜,抑制动作电位的产生,从而对急性缺血缺氧的神经组织有保护作用,并促进其受损功能恢复。

复方川芎胶囊主要成分是川芎和当归,川芎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抑制平滑肌痉挛,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能通过血脑屏障,有抗血栓和溶血栓作用。当归能活血化瘀,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增加动脉血流量,聚集的红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解聚,降低血粘稠度,减少纤维蛋白原含量,促进组织修复作用,能增强缺氧耐受力,且能透过血脑屏障,提高神经组织对氧的摄取作用。

通过本组57例临床观察体会,复方川芎胶囊合用利多卡因治疗眩晕有良好的疗效,明显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种治疗方法经济实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