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地位已被公认,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广泛使用的基础药物。脑钠肽(BNP)为一种多肽物质,在左室超负荷的情况下分泌明显增加,是心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目前认为,神经激素的过度激活是心力衰竭之所以呈进行性发展的主要原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体内存在的神经激素激活,不仅包括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还有BNP的合成与释放增加,使血浆BNP水平升高。BNP是反映室壁应力变化的敏感指标,随室壁应力的变化而同向变化。心房肌和心室肌细胞都能产生BNP,在心衰时则主要由心室分泌,所以也有人将BNP称作“心室激素”。

日前研究认为,BNP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分层的主要指标,它不仅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存率相关,n和体力活动受限显著相关,同时也是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判断疗效、指导治疗的重曼指标。马素霞的研究结果示,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并随NYHA心功能分级增高而升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文献报道结果相一致。

随着心力衰竭治疗模式的改变,ACEI为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和首选药物已成共识。由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RAS与肾上腺素能系统的激活,抑制这两个系统过度激活,是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生物学治疗的基本着眼点。ACEI能抑制Ⅱ血管紧张索转换酶,使循环中和心脏局部的管紧张素II(ATII)和醛固酮生成减少,以及抑制缓激肽的降解,从而扩张外周动脉,减轻钠水潴留,抑制心肌血管的肥厚增生,改善心脏重塑,阻止或延缓慢性心力衰竭的发展和降低死亡率。[NextPage]

ACEI被列入了所有阶段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与心力衰竭的标准治疗。但是临床上叫偏向与是使用小剂量的ACEI治疗心力衰竭,认为小剂量也同样有效且耐受性好,导致临床上一直存在着靶剂量到达率低的问题。国外一些学者认为不同的剂量对心力衰竭的作用效果并不一致,较大剂量较之小剂量可埘血流动力学、神经内分泌因素、症状和预后产生更大的作用。

在马素霞研究中,所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雷米普利(瑞泰)20周后随访,BNP均有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下降程度较小剂量组有明显差异,提示较大剂量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受益更大。ACEI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低衄压、肾功能损害、高钾血症和干咳等,随着剂量的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耐受性是临床医生选择剂量时所考虑的主要因素。

此研究中,大剂量组血压下降较小剂量组明显,但均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低血压出现;血肌酐两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不能耐受的干咳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均提示,不同心功能亚组间只要起始剂量及递增剂量调节恰当,较大剂量长期应用雷米普利,患者能够耐受,且受益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