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斑变性的病理机制主要为黄斑区结构的衰老性改变。表现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对视细胞外界盘膜吞噬消化功能下降,使未被消化的盘膜残余小体潴留于基底部细胞原桨中,并向细胞外排出,形成玻璃膜疣,因此继发病理改变后,导致黄斑变性发生。

近日,在《Ophthalmology》上发表一项研究指出,经常使用阿司匹林与早期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以及湿性晚期AMD密切相关,而且发生这些病变的风险与阿司匹林的使用频率也显示出相关性。

为了找出更多可能的相关性,de Jong博士及其同事进行了一个基于人口的横断面研究,该研究采用结构性访谈的方法,用以评估阿司匹林的使用和AMD的相关性,受试者共4691人,他们分别来自7个欧洲国家:挪威、爱沙尼亚、英国、法国、意大利、希腊和西班牙。约有41%的受试者每月使用一次阿司匹林,7%受试者每周至少一次,17.3%受试者每日一次。

然后采集受试者的数字化眼底图像,之后将图像发送到分级中心由两个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评价。图像分级标准采用的是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和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国际分类和分级系统。结果显示,1级,1.26(95%可信区间[CI],1.08-1.46,P<0.001);2级,1.42(95%CI,1.18-1.70);和湿晚期老年性黄斑变性,2.22(95%CI,1.61-3.05,P<0.001)。

研究人员写道:“对于每天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调整潜在的混杂因素后,比值比随着AMD病情的恶化呈稳步上升趋势,当对所有已知的混杂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或心绞痛)进行调整后,相关性并没有改变,但也许有其他混杂因素未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