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辽妥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摘要】目的:观察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治疗小儿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来医院诊治的发生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直径范围﹤5cm)的患儿96 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 例,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试验组采用喜辽妥软膏外涂,比较 2 种不同方法治疗后的患儿局部肿胀、 疼痛、皮肤变性的临床效果。结果:试验组在局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及变性皮肤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 05);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 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 2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2 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喜辽妥在治疗小儿静脉输液外渗中取得明显疗效,且安全、简便、省时,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静脉输液是治疗各种疾病的主要途径,在输液过程中经常遇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小儿静脉输液过程中最常发生的情况便是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多发生与制动性差的婴幼儿。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对症治疗,很容易导致严重后果,且治愈时间较长,给孩子和家长造成心理、 生理的不良影响。现对我院诊治的发生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直径范围﹤5cm)的患儿96例采用不同方法治疗,给予其中 48 例患者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辽妥)治疗,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 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来我院诊治的发生头皮静脉输液外渗(直径范围﹤5cm)的患儿 96 例,将其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8 例。试验组男28 例,女20例,年龄0.5~4(2.25±0.56)岁;其中2%碳酸氢钠液体外渗者16例,多巴胺液体外渗者10 例,普通抗炎、 抗病毒药物外渗者 22例,外渗面积范围:1.1cm×1.9cm~3.8cm×4.1cm;对照组男 26 例,女 22 例,年龄 8 个月~5(2.85±0.37岁,其中2%碳酸氢钠液体外渗者10 例,多巴胺液体外渗者9例,普通抗炎、抗病毒药物外渗者25例,含钾液体4例;外渗面积范围:1.4cm×2.0cm~3.5cm×3.8cm。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用药种类、外渗面积等一般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2组患儿均给予语言安抚。对照组采用50%硫酸镁湿敷:将硫酸镁粉取 50g 溶于 100ml 水中,配成比例为1:2的硫酸镁溶液,取局部红肿范围大小的4层纱布1块,浸于50%硫酸镁溶液中浸透,取出纱布拧至不滴水,敷于患儿局部外渗红肿处,每15 分钟更换纱布1 次,至局部红肿消退停止湿敷。试验组采用喜辽妥软膏外涂:将 1 ~ 2cm 的喜辽妥软膏涂于患儿静脉穿刺点皮肤周围,范围大于患处约 2cm,轻按摩3 ~ 5min,每2小时1次,至局部红肿消退停止外涂。
1.3 观察指标。自开始治疗观察2 组患儿局部肿胀消退情况及时间、疼痛缓解(患儿由间息哭闹不安、拒奶,转为安静睡眠、 按需进奶)情况及时间、 变性皮肤痊愈(局部皮肤发白恢复正常)情况及时间,观察治疗后的临床效果。
1. 4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6h内肿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皮肤患儿无哭闹;有效:12h 内肿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皮肤患儿无哭闹;无效:24h内肿胀消退,皮肤纹理出现,血管弹性恢复,触摸局部皮肤患儿无哭闹。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对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试验组在局部肿胀消退、疼痛缓解及变性皮肤痊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临床效果 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 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见表2。

2.3 不良反应 2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3、讨论 小儿头皮静脉输液中出现外渗的情况,原因较多:(1)患者因素:患者年龄较小,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而对疼痛的感知度较强,因此患儿在接受头皮静脉输液时感觉疼痛程度大,剧烈哭闹,身体大幅度摇动,极易使输液中药物外渗。尤其是输液部位在头部,患儿恐惧心理较重,输液过程中抓、 挠等容易出现药物外渗情况;(2)血管因素: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头皮血管少而细,血管充盈不佳,容易出现外渗情况;(3)固定因素: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强烈的哭闹,当汗液排出,胶布黏性下降,导致固定不稳固出现外渗现象;(4)医护人员因素:当患儿出现强烈哭闹,误以为其他因素,未及时发现外渗情况,导致严重后果。
   静脉输液对于护理人员来说是一种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因此熟练的操作技术在工作中非常重要。针对以上导致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因素应提出相应预防措施及积极治疗方案:(1)普及相关知识教育:医护人员在输液前与患儿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讲述输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鼓励家长,避免家长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的过激情绪;可采取给患儿讲故事或看图书等方式,分散患儿注意力,有效减轻患儿哭闹程度,保持舒适的固定姿势,避免触碰输液针管和穿刺部位。(2)对穿刺部位进行较好固定:针对头皮静脉输液患儿,在针头固定好后,需对穿刺部位进行头围一周的固定,避免因汗液出现划出的情况,避免输液药物外渗。(3)提高护理人员的穿刺技术:因小儿
   患者穿刺难度大,且患儿家长较多时容易有不良情绪,影响护理人员操作,因此熟练的穿刺操作技术相当重要,这是对患儿负责的表现,同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麻烦。(4)对药物进行详细研究:因患儿年龄小,血管皮层较为脆弱,一些刺激性较强的药物会出现较为敏感现象。可对患儿穿刺部位进行保暖措施,对输液时速度适当调整,也可在输液管上方进行相关药物的涂抹,减轻药物对患儿血管的刺激。